煤海探路 勇立潮头——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明

发布时间:2023-08-19  浏览:18701

1955年,王双明出生于陕西岐山,1974年进入西安矿业学院学习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3年后,经过刻苦努力,王双明考入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师从著名煤地质学家杨起院士和李思田教授。他长期致力于煤炭资源的勘查和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在找煤、探煤、采煤区地质环境保护方面均取得创新性成果,为部署煤炭工业战略西移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开发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80年代,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带动能源需求逐年攀升,煤炭工业战略西移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需求。鄂尔多斯盆地辐射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的广大地区,地理位置上承东启西,但是全盆地煤炭资源总量及分布规律不清楚,能不能承担煤炭工业西移重任,能不能建设大型煤炭基地?这些都没有可靠的数据支撑,严重制约了煤炭工业的部署规划。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安排了Ⅰ类地质项目——“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年仅31岁的王双明被委任全面主持“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技术工作。历时十年,王双明和项目组全体成员跑遍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岩层出露的角角落落,实测地质剖面102处,最终发现了环带状聚煤规律,首次查清了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总量,为国家煤炭工业战略西移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目成果于199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均以“我国煤炭地质勘查又有惊人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储煤丰富,稳居世界八大煤田前列”为题进行了报道。




鄂尔多斯盆地地表复杂,大型机械如钻机的进入必须先修路,而在沙漠上修路对整个沙生植物的影响很大。经过大量的研究和现场试验,王双明团队集成地震、磁法、钻探技术优势,建立了用地震探测煤层厚度,用磁法测定煤层自燃边界,用少量钻孔精确控制煤层深度、厚度,采集测试样品的综合勘查技术体系。该成果于2010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年,62岁的王双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从年轻的技术负责人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明一路披荆斩棘,从业生涯可用“找煤、探煤、采煤”这几个关键词概述,个中艰辛无须细数。他在为我国煤炭事业奉献智慧与汗水的同时,他还为国家培养了众多高级专业人才。科技引领时代大潮,像王双明院士这样的科学家,便是科学探索道路上的精神航标。他曾在祖国广袤大地上艰苦勘探,在地质调查道路上砥砺奋进,如今也仍在煤炭工业发展进程中勇毅前行。他不曾止步在过去的辉煌成就中,而是带领着团队一次又一次攀登科学的高峰,在攻坚克难中迸发服务人民的情怀,铸就不断创新的信念,升华追求真理的意志,显现无私奉献的品质,彰显团结协作的本色,凝结提携后学的情谊。在他的身上,科学家精神仿佛一盏明灯,照亮前路晦暗和脚下坎坷,在煤海中坚定探路,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