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科普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 |
来源:科普时报 发布时间:2024-01-17 浏览:950次 |
党的二十大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特色产业是各地重要的富民产业,应该作为一项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抓好抓牢。作为一种富民渠道,目前兴起的“特色产业+科普+文旅”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值得关注。 文旅联袂科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科技、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效果,在全国各地都有成功的经验。比如,宁夏的稻渔空间、浙江的生态中心、安徽的农场研学等,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从实践来看,在乡村发展过程中,虽然特色产业被视为各地的主要产业,但也存在着一些挑战,核心问题是科技人才缺乏和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科普的加入正好可以做些“优化”。 首先,特色产业具有历史传承性,体现了一个地方的资源、产业和人文特色。从目前来看,很多地方并没有很好地挖掘乡村的科学价值和文化底蕴,这就需要拓宽科普阵地,加强科学文化传播。其次,发挥科普功能足以产生积极的作用,为县域发展树立新发展理念,塑造文明新风尚,建设宜居新家园和美丽新乡村,兴旺地方特色文化,形成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品牌链;再次,特色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既可以把特色产业的产品传播、推广到外界,又可以形成新时代的文化特色,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这种模式符合农业生产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规律。回顾中国农村农业改革成功的经验,主要靠政策、投入和技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级”农业推广网络、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科普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和保障作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解决贫困问题如果不与扶志扶技扶智、转变观念、提升素质相结合,农民很容易返贫。因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发展产业,需要科普发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需要同步振兴乡村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应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 挖掘文化特色,科普点“土”成金 “产业+科普+文旅”的乡村振兴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典型的地域特点。在具体路径上,产业、科普、文旅又该如何互动? 第一,可通过乡创节庆、科技输入、文化营造等方式,激活乡村振兴的科技、信息、文化、人才等要素,通过培养乡村创客,设立乡土课堂,挖掘用户研学体验,收集乡土故事等,促进要素流动,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元宇宙等视觉传达的影像作品,进行乡土文化的全媒体传播。通过地方文化营造行动,让乡村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风貌与发展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村民的日常生活,提升农村地方文化氛围,增强当地老百姓的文化认同,培养外来人士对秀美乡村的喜好,促进旅游发展,进一步挖掘民居民俗的科普价值。 第二,各地要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摸底、整合、挖掘、赋能,进行项目策划和创意传播。通过展览、教育、宣传、推广等各类科普活动以及公益活动,如为乡村儿童举办免费的科学课堂等,带动村民们对乡土进行积极地改造,增进他们对乡村建设的认同。通过开展文创研习营、STEAM暑期培训、文创研学营等公益教育活动,以孩子为桥梁带动家庭参与,构建起基于村民认同的乡村发展愿景的关系网络。各个地方还可以与城市里的各类学校合作,为城市师生提供美术体验工坊、实地采风写生等服务,为家长提供包括亲子游学营在内的农事体验活动。这种模式易学习借鉴,可以很好与资本、金融等结合,发挥价值增值功能。 此外,还可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文化特派员制度,结合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产品营造、“非遗+文创产品”、“非遗+数字藏品”等新形式,为农村非遗手工艺争取更广泛的市场和受众,肩负起乡村振兴的传承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郑念 系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特色产业专委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