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 农业科普

【智惠农民】擅长“假死”?说说水稻“杀手”——稻水象甲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杨洁  发布时间:2022-11-16  浏览:4365

作者: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杨洁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属于鞘翅目、象甲科、沼泽亚科、水象甲属。原产美国,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1976 年开始在亚洲水稻种植区传播,1988年在我国河北唐海首次发现。

稻水象甲作为一种植物检疫性害虫,因其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且食性庞杂,成虫既可随气流传播,也可随水流传播,稻种、稻谷、稻苗、稻草以及交通工具都可以携带稻水象甲各虫态进行扩散。此外,该虫还能孤雌生殖,只要有一头雌虫即可建立种群,因此给水稻带来的伤害几乎是毁灭性的。自从传入我国,便迅速传播,给我国南北方的水稻生产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危害,使水稻生产发生10%~20%的减产,一些严重的地区甚至会减产50%以上。

稻水象甲的虫卵为珍珠白色,呈圆柱形,两端为圆形,长径800μm,短径200μm。幼虫从虫卵中孵出后呈白色,头部为褐色,无足,第2~7腹节的背面有向前勾的气门切成堆分布,幼虫在水中可以借助这些气门从植物根部与根周获取空气。蛹呈土褐色,短径为3mm,长径为5mm,此时大小接近成虫。待其从蛹中钻出后,身体长度可达3~4mm,身体宽度在1.2~1.8mm之间,雌虫体积稍大于雄虫,体表为褐色,分布有密集的灰色鳞片。



稻水象甲(来自网络)

稻水象甲有哪些危害习性?

稻水象甲以成虫在田边、草丛、落叶层中越冬,第二年春天成虫出蛰活动,取食杂草叶片或栖息在水稻、玉米等的基部,傍晚时爬到水稻上,在水下的植物组织中产卵,历期1个月,卵期6~10天。初孵幼虫取食叶肉1~3天,后落入水中,蛀入根内为害,幼虫期30~40天。老熟幼虫附着于根际,营造卵形土茧后化蛹,蛹期7~14天。此虫主要通过运送稻草、草帘子等进行远距离传播,成虫靠飞行或借流水也能蔓延。

越冬成虫有集团迁飞习性,每年5-6月前后的黄昏时分,可见大量成虫向稻田迁飞。成虫一般在9:00-11:00与16:00-19:00最为活跃,稻田成虫以爬行、游水为主,一般沿植株爬入水中,或浮于水层表面,此外,它还善于假死,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假死,然后落入水中。



稻水象甲危害状(来自网络)

如何科学防治稻水象甲?

首先,严防检疫,不可从疫区采购稻种或秧苗,其次,对于稻水象甲容易附着和发育的场所、区域,应加强普查与检测。最后,应调查其植物征象,进行采样检验,并给予普查与监测,务必做到早发现、早防治,以实现对稻水象甲的有效检疫与防治。

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对稻水象甲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轮换使用上述药剂效果更佳。用药时间同样推荐在傍晚,用药后可保持2~3cm的水层,有助于加强防治效果。由于稻水象甲具有水、陆、空多种传播途径,所以应提前做好宣传,在较大范围尽量做到统防统治。

对于入侵生物,首选化学防治手段,其次也可以配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环境友好型较为温和的防治方法。对于稻水象甲,应该预见性地做好监测与防控工作,以保护各省市粮食生产安全,进而促进水稻的生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