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五洋“探能源”!中国深海油气开发有哪些重大突破? |
来源:科普中国 发布时间:2024-06-17 浏览:979次 |
作者:段跃初 黄湘江 近年来,全球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呈现出显著的增长和发展趋势。这一领域已成为全球油气勘探和增储上产的主力来源,其开发能力和技术进步得到了显著提升。 全球深水油气产量在近年来有显著增长。例如,从1990年到2019年,全球深水油气产量从不足30万桶油当量/日增长到1030万桶/日,年增长率超过13%。此外,全球深水油气资源探明储量在过去十年间也大幅提升,合计增长超过1240亿桶油当量。在全球深水油气开发项目作业深度方面,从1990年的不足1000米延伸至当前的2000米深以下。2019年全球深水油气产量约占全球海上油气产量的20%以上,其中超深水项目油气产量占据全球深水油气产量的四分之一强。 中国南海深水区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相对较低,但资源潜力巨大。中国在南海北部已累计发现14个大中型深水油气田。为了应对资源、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挑战,中国提出了加强公益性海洋油气地质调查与评价、研发成套深水勘探开发工程技术装备、加强国际油气资源合作等一系列建议。 全球海域油气已逐步进入深水开发阶段,海上油气新发现超过陆地,储产量实现稳步增长。预计到2035年左右,全球海域油气产量将达到18.65亿吨油当量,海域原油9.54亿吨,海域天然气10792.82亿立方米。技术和装备的进步以及成本的下降,推动了海域油气业务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深水领域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进步是深水、边际油气田经济高效开发的关键。 《全球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及油公司动态(2022年)》报告指出,深水领域已成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业务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是勘探大发现的主战场。近10年深水油气项目已成为全球油气增储上产的核心领域,新发现的101个大型油气田中,深水油气田数量占比67%、储量占比68%。此外,报告强调,在能源转型背景下,中国油气公司需要把握机会,获得有利勘探区块,形成资源有效储备,通过“一个转变、三个加强”,逐步实现“走出去”向“走上去”的转变,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海上大型设备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中“深海一号”和“海葵一号”等项目尤为引人注目。 “海葵一号”是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具有重要的技术突破和应用价值。这个高端海洋装备由近60万个零部件组成,总重达3.7万吨,高度接近30层楼。它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被称为“超级能源碗”。最大储油量达到6万吨,每天能处理约5600吨原油。此外,“海葵一号”的设计寿命为30年,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经济适用性和降低了油田开发与运营成本。 在安装过程中,“海葵一号”面临了诸多挑战。例如,由于其圆筒型结构重心高、受风面大,容易发生旋转,海上安装难度极大。为了确保其在深海中的稳定性,项目团队在海底安装了12套深水吸力锚,并通过12条特制的锚链进行连接。每根锚链能够承受高达2300吨的拉力,确保在恶劣海况下也能稳稳扎根。
海葵一号(来源:新华社视频截图) 此外,“海葵一号”的运输和安装过程也体现了高度的技术创新。它采用了“大船背小船”和“小船拖大船”相结合的运输方式,首先将“海葵一号”装到大型半潜运输船上,运输至广东锚地后进行分离卸船,最后通过大马力拖轮将“海葵一号”牵引至流花油田进行回接安装。这一过程克服了超大型结构物运输设计、方案编制、复杂计算等技术难题,并针对近20种极端情况制定了应急预案。 “海葵一号”的成功安装和应用,不仅标志着中国在深水油气田开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对于推动中国深水油气田经济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成就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海洋工程领域的领导地位和技术实力。 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石油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巴西国油)合作的位于巴西桑托斯盆地阿拉姆深水勘探区块的首口探井——古拉绍-1井测试获得成功,成为近十年全球十大原油发现之一。中国石油通过与巴西国油、荷兰壳牌及法国道达尔等国际公司合作,成功中标了多个大型深海油气项目,实现了深海油气开发领域的互利共赢 总体而言,全球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际合作在这一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尤为显著,不仅在技术装备上取得了重大进步,而且通过国际合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合作的深入,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有望为全球能源市场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