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人物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来源:科普中国  发布时间:2024-09-30  浏览:2027

说起中国的航天事业,不能不提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

钱学森先生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到北京。 1935年8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10月转人加州理工学院,成为著名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

钱学森自1939年6月完成《高速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4 篇博士论文后,便在冯•卡门领导的火箭技术研究小组从事薄壳体稳定性的独立研究,然后成为冯•卡门的助手,对火箭发动机喷管扩散角对推力的影响、火箭发动机热力学特性和探空火箭的性能等进行计算和研究。

1942年,钱学森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技术训练班教员, 为美军培养了一批火箭导弹军官。1943年,他与火箭专家马林纳合作,完成了《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的研究报告,为美国 40年代的导弹和探空火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1944年,美国陆军获得德国正在研制V-2导弹的情报,便委派冯•卡门和马林纳大力研究远程火箭,钱学森被分派负责理论组。他们研制了“女兵下士”探空火箭,以及“二等兵A”和“中士”导弹,为后来研制“北极星”、“民兵”和“海神”等先进战略导弹打下了基础。

那时的航空技术正受到“音障”和“热障”的困扰。钱学森和冯•卡门通过理论研究和火箭飞机的试验,圆满地解决了“音障”和“热障”问题。被命名为“卡门-钱学森公式”的著名公式,成为空气动力计算上的权威公式。钱学森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使他成为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负责人,被公认为力学界、应用数学界和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

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德国投降后,他随该团的考察小组到欧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术。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

1948年,在祖国解放有望时钱学森就准备回国效力。美国千方百计阻挠他回国,其真正目的是看重他的学识,企图迫使他改变思想,留在美国。即使不成,也要使他所掌握的高新知识陈旧过时。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一文,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 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钱学森回国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下,积极参与我国火箭和空间事业的规划和组建工作,并以他在空气动力、火箭发动机、制导控制、总体结构、材料工艺、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系统工程等领域的博深知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火箭和空间技术人才,在领导我国的导弹、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岀了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在钱学森的参与和组织下, 1960年11月5日,我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的导弹;1964年6月 29日,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飞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9年,钱学森荣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杰出校友奖”;1985 年成为我国科技进步特等奖第一获奖人;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授予他最高奖——“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国家授予他“国家杰岀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我们唯有用行动,才能不辜负这些科学家们的对未来的希望,向老一辈的科学家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