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博导,31岁首席科学家,“科研女神”光速晋升背后真相 |
来源:我是科学人 发布时间:2024-07-29 浏览:697次 |
她是很多人心中的“科研女神”,不仅外表清新雅丽,还创造了很多常人难以企及的佳话:27岁就成为博士生导师。网友直言,比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的颜宁还牛。31岁,她又成为英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实验室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4年后,她放弃在英国的优厚条件回国肩负起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重任。她的研究领域被赞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就连国务院总理都为她的科研项目点赞…… 这样的光速跃升,这样的荣耀,张书彦凭的是什么?有人说她一定有背景,一番探究之后才发现:她真正的倚仗,就是她自己!
张书彦 开挂式人生 张书彦是广东省惠东县安墩镇人,出生于1982年,从小在深圳长大,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十多岁就到英国留学。2008年,她在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英国最大的国家实验室——卢瑟福实验室,开始博士后工作,从事散裂中子源应用研究。短短一年后,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实用的课题,她顺利招收学生,成为一名博士生导师。 散裂中子源技术被誉为“超级显微镜”,它利用比原子核更小的中子来探测物质的微观世界,是探测物质微观结构最重要的科研装置之一。张书彦团队的工作就是利用散裂中子源技术,像检测生物的DNA一样来测量材料的微观情况,从中检测材料的“病症”,并开出对应的“药方”。 在英国散裂中子源,张书彦所负责的用于材料检测的Engin-X谱仪是世界上技术最领先的工程谱仪之一,在众多谱仪中应用历史最悠久、用户群最广、产业利用率也最高。其间她通过研究探索,发表了多篇重量级论文,不仅牵头研发了3项世界领先的创新测量技术,还成功将工业应用率从15%提高到了70%,促成了很多工业用户与中子源项目的合作。她也成为欧洲散裂中子源科技委员会委员、英国和日本散裂中子源项目评委,还参与了2项国际标准的制定。 2012年,张书彦凭借在中子技术工业应用领域取得众多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通过了严格选拔,晋升为英国散裂中子源首席科学家。从博士后到首席科学家,一般人平均需要花20年的时间,而她只用了短短4年。值得一提的是,她是该机构30年来第一位华人首席科学家、卢瑟福实验室百年来第一位女性华人首席科学家! 白首报国心 2011年10月,国家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开工建设。我国的散裂中子源项目起步较晚,是继英、美、日之后的世界第四大脉冲散裂中子源,但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台。 这样一台国之重器急需一批优秀人才来扛起建设重任,国家、广东省和东莞市的相关领导注意到了张书彦,多年间数次极力邀请她回国工作。 2015年年底,张书彦给在英国上幼儿园的儿子请了20天假,带他一起回国。没想到,那一次回来之后,她就再也没有回到英国去。当她向英国的实验室提出辞职时,同事们都非常吃惊,为了让她可以随时回去实验室工作,还给她保留了一年多的职务。 2016年3月,在东莞市政府的资助下,张书彦在松山湖国家高新区创办了广东(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并担任院长。研究院的创办目标很清晰:专注于突破制约材料与装备制造工艺突破的瓶颈,大幅度缩短材料研发与装备制造周期,填补我国散裂中子飞行时间应力测量研究领域空白;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参与国际中子应用与应力测量标准制定,培养应力测量与研究专业科技人才;聚焦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培育,围绕中子工程应用形成年产值超百亿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等。团队致力于成为我国在推动中子工程应用科技创新领域的“国家队”,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应力工程中心。
张书彦在实验室 张书彦对自己一手创办的研究院有着很高的期许:希望比照卢瑟福实验室散裂中子源机构,在松山湖畔创建一个更先进的实验室。为这一目标,她和团队拼尽全力。回国这些年,她经历了以前在英国没有过的工作强度,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除了出差,只有上班、回家,两点一线,生活简单,却无比忙碌。不大的年纪,两鬓间已经有了不少白发,爱美的张书彦笑着回忆:“一开始发现自己有白头发时还挺难过的,到后来,干脆不想白头发的事了。能利用自己在国外所学的知识为国家做点事,头发白点也值了。” 通过张书彦及一大批中国的散裂中子源建设者的努力,这一项目已经取得跨越性的进步。2017年9月,中国散裂中子源输出第一束实验中子束。2018年,散裂中子源一期工程建成。通过国家验收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经完成了十余轮开放运行,年均开放机时超过5000小时,开放时长和效率都处于国际同类装置的领先水平。2024年3月,中国散裂中子源迎来二期工程启动建设…… 对于散裂中子源的作用和前景,张书彦充满信心。利用她所在研究院的资源,有望将我国二代核电站运行寿命延长至60年,而她所钻研和努力突破的技术,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肿瘤的治疗、机械智造等,为国家发展作出战略性重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