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培哲 |
来源:科学中国人 发布时间:2024-06-07 浏览:777次 |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十余年孜孜以求,为了让实验中的一个个数字折射为更蓝的天空、更清的河湖、更强的绿色发展动力,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崔培哲长期从事化工系统工程、清洁化工过程及特殊精馏过程强化等方面研究,目前已在模型预测、分子模拟、过程优化及工业实践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而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一代科技“接力者”,崔培哲却将谦逊贯穿始终,“无论取得多少成果,都是我所在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踏入化工领域的第一天起,他就深谙“化工的赛场是现实应用而非颁奖台”的道理,也由此才能发出“激昂的青春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绽放光彩”的疾呼。 攀登科学高峰 “我从来没有想过不学化工。”在崔培哲的人生中,遇见化学宛若种树,在其心灵中撒下了希望之种。美学家曾有言称:“拥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而少时的崔培哲就恰巧有一双擅于发现化学之美的眼睛。实验中那些色彩缤纷、电光石火的瞬间是化学的表象之美,形式简洁、逻辑严谨的理论则是其内在之美;但依崔培哲看来更为重要的是,化工研究者须直面这缤纷多彩的现实世界,不断深入地理解、探索各种物质的属性,不断准确地分析、调控物质之间的变化,不断精心地设计、创造全新的物质形态,从而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创造出无限可能。“这才是我坚定走入此研究领域的根本原因。”而自从在青岛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时起,他就跟随导师朱兆友教授与王英龙教授开始面向应用,下工厂、调设备、干实事,真正走入了自己的梦想之中。
▲崔培哲 当图纸在导师的指导与工厂的配合下演化成一个立体而真实的生产装置时,崔培哲深觉自己真正找到了毕生成就感与满足感的来源,也无限接近着科研的真谛。于是,即便跨越山海到华南理工大学深造了3年,他心心念念的仍是母校的一砖一瓦,“博士阶段的求学为我拓宽了科研视野,导师钱宇教授的谆谆教诲于我而言也是宝贵异常,但广州的湿热气候还是让我逐步坚定了回报桑梓的想法”。 作为一名科研人,关于回报的方式除了实干创新以外,崔培哲不做他想。“这也是我们团队的一贯宗旨和鲜明特色”,在加入青岛科技大学清洁化工生产与过程强化创新团队之后,他发出如此感叹,因为团队与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京博农化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国内化工企业长达十余年的紧密合作让他心有戚戚,再次审视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关联。 但令人有些束手的是,实干创新的领域很宽,个人的精力却很有限,“该向哪里冲锋”的困境曾短暂地向所有如崔培哲一般的青年学者提出过挑战。而问题的答案藏在时间也藏在实践里,随着职业生涯的不断推进与自身角色的成功转换,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知行合一的经历之中得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越来越成熟地认识到:问题的关键决定因素在于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科技前沿的需求,只要靶向发力,努力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中刻苦攻关、施展才华,广阔天地必将大有可为。这也同时是他选择将着力点置于特殊精馏领域的根本原因。 早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崔培哲就跟随导师参与到布洛芬药物工艺优化的相关项目之中,3年的打磨让他对化工行业的生产流程有了具象的了解与掌握,“化工过程中,45%~55%的能耗都来自分离,而精馏能耗占其中的49%”。透彻的了解带来了改变的想法,“当下,分离效果不理想、运行不稳定等行业痛点尤为突出,这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青岛科技大学与企业之间坚若磐石的合作共赢关系让他及团队得以完整地接触到新华制药集团几乎所有大宗原料药物的生产车间,这无疑为他养成敏锐的科研嗅觉奠定了坚实基础。因而他重归母校后不久,便果断提出了特殊精馏分离共沸体系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的3个关键问题,即溶剂热力学性质在溶剂筛选中所占权重及溶剂与分离物系的作用机制,热力学效率与精馏集成工艺的作用机制,以及反应-萃取精馏耦合系统的强化机制。 在相关项目中,崔培哲首先与团队探明氢键与非共价键等相互作用对组分在溶剂中聚集特性的影响,从而确定了具有最佳分离性能的溶剂组合,开创了同时考虑轻重关键组分与溶剂间相对挥发度的溶剂优选法,并采用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了溶剂热力学性质与分离性能的多尺度溶剂筛选策略与混合溶剂的组成—经济—环境关系模型,实现了多元共沸物分离溶剂智能化挖掘。另外,针对传统数据检验法无法满足复杂过程的智能化需求,他们则通过探索非线性的化工过程优化机理与人工智能算法匹配规律,提出了精馏参数优化收敛速度更快、普适性更强的工艺参数与优化目标的关联方法及优化模型,实现了经济与控制性能权衡的变量联动连续化精密动态控制。而对于布洛芬生产过程中工艺周期长、副反应多的难题,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由崔培哲所在团队提出的布洛芬清洁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与装置,将布洛芬的缩合反应时间由24小时以上高效减少至8小时以下,副产物的含量由5%以上降至2%以下,精准解决了反应耗时长、质量难精准控制的问题。但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化工行业的深入探索将永无上限。 2023年,崔培哲成为独当一面的科研人的第一个5年已经圆满画上句点。他表示,未来仍要时刻怀揣“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态度、“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保持一抓到底、一刻不松的韧劲与斗志,直到真正见到自己的努力带来的成效,感知到推动行业发展的长效。 常怀育才使命 正是由于崔培哲自身的科研理想足够坚定,他才能成为学生眼中的“燃灯者”,真心呵护学生成长,助力行业学脉永续。数年来,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持续培养着高质量人才。
▲崔培哲指导研究生进行精馏实验 在本科生课程“化工设计”的课堂上,崔培哲始终不忘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其中,向着“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此外,为将“创新精神”“科研精神”“工匠精神”厚植于学生心中,同时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他在过去的几年中不间断地指导了数名学生参加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赛事,并屡获佳绩。 “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崔培哲说。因此他坚信并教导学生:只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以自信自强、向阳而生的劲头,以胸怀梦想、脚踏实地的笃行,便能写下壮美的青春华章。同时他也时刻要求自己须将个人的梦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全力以赴、奋勇拼搏,方能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