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 |
来源:科普中国 发布时间:2024-05-08 浏览:916次 |
导语:她是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的缔造者,被誉为“神州试管婴儿之母”、“送子观音”。她为全国许多不孕夫妇带来福音,帮助有生育苦难的夫妇要上孩子,提升家庭幸福感,造福社会,造福人类。“技赠千家福孕,情融人类繁衍,体外胎胚织宇宙,管里试婴育洞天,一啼彻九寰。魂系神州父老,心直无惧路弯,医者大德溶万阻,生命新科拓史篇,醇醇母爱拳。”这是张飙先生为张丽珠题颂的《破阵子》词的内容,歌颂了张丽珠教授在“试管婴儿”技术方面的伟大成就与影响力。张丽珠教授培育“试管婴儿”的科技成就,已经写入了我国中学生物教材课本。2008年,中国科协评选出“10个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试管婴儿”位居第五。 少年求学,投身医学事业 张丽珠,192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云南大理市喜洲,白族,中国著名妇产科医学专家,中共党员。父亲张耀曾是同盟会早期成员之一,曾投身于1911年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成为起草《中华民国宪法》的核心人物之一。后来,他辞去在北京的官职,移居上海,后半生从事律师工作。张耀曾经常向女儿讲起从政生涯中的失误和困难,并展望心目中繁荣强盛的未来中国,这些在张丽珠心中埋下了种子,使得她在长大后认识到自己与中国的命运是如此紧密相连,并且对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 1937年,张丽珠中学毕业,那时正号召“航空救国”,她报考了南京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并被录取。当时的她又想造飞机,又想开飞机。后来南京失守学校迁到内地,因兵荒马乱,她只好留在上海暨南大学借读了半年物理。1938年父亲因病去世,她倍感医学的重要,立志要做一名好医生,身怀绝技、治病救人。于是就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专心学医,那是租界里唯一的大学。1944年,张丽珠获得“最优秀毕业生奖”,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上海沪西妇产科医院住院医师。 在张丽珠刚做实习大夫的一个晚上,她从睡梦中被叫醒,在黑暗中从宿舍走过几个庭院,到达急诊室,振作精神,进行抢救。她由此认识到,一个医生的一生,没有一时一刻能够脱离自己的医疗工作,不论日夜,随叫随到,不能有半点疏忽,因为医生手中把握着人的健康和生命。 1946年,25岁的张丽珠去美国留学。当时她登上了一艘驶往大洋彼岸的自由舰——梅格丝将军号,同船的还有华罗庚和冯玉祥。历时13天,从上海直达旧金山。接着,张丽珠去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医学院,进修妇产科内分泌学和局部解剖学,后又在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妇科病理和妇科手术。留美期间,她发表了《体液细胞学和早期癌瘤的诊断》等论文,研究从体液早期诊断肿瘤,这是当时的前沿,张丽珠因此接到英国玛丽居里医院的聘书,又去英国工作和学习。随后,她当上了妇产科总住院医师。1950年10月通过英国国家考试,获得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颁发的文凭证书。 1951年,抗美援朝开始了,英国和中国已成为敌对国家。30岁的张丽珠毅然决定回国。这期间,她一面受到英国多方力量的阻挠,一面受到香港友人的真情挽留,但最终还是想方设法回来了。当她第一次看到珠江口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不禁潸然泪下,“亲爱的祖国,我回来了”。 为不孕家庭带来希望 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1978年7月诞生在英国剑桥,她是妇产科专家斯戴普托和组织胚胎学专家爱德华合作研究的成果。1960年美籍华裔学者张明觉曾用兔子卵体外授精,将胚胎移植到另一只兔子的子宫内,一窝小兔子由此诞生。 据文献报道,中国台湾于1985年4月、中国香港于1986年12月各有1例成功范例,这些都是外国专家带着全套设备去那里实施的。 在当时仅有的几个成功案例中,所使用的技术都是腹腔镜取卵。而张丽珠和她的研究小组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内地的情况与上述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内地的输卵管不通病症,有31.3%是由结核病引起的,盆腔内有重度粘连。在这种情况下,用腹腔镜根本看不到卵巢表面,看不到卵泡所在,术者需伸手进去摸到卵巢,摸出卵泡,才能穿刺取卵。最初“张丽珠们”采取的就是开腹取卵的办法,随后,这一技术发展为阴道B超引导下用一根针取卵的方式。 张丽珠早于1986年就主持了国家“七五”攻关课题《优生——早期胚胎的保护、保存和发育》,培育了中国大陆的第一例试管婴儿。而在研究工作开展之初,国内的条件有限,资金短缺,许多硬件设施都不具备。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课题组从自然科学基金中抽调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基本建设中,研究工作才得以开展。 中国社会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少人对试管婴儿这种非自然怀孕的生殖方式持排斥态度。即使在今天,也有些人不能理解试管婴儿这一新技术的开展。也曾有人问张丽珠教授,中国有那么多人口,为什么还要搞试管婴儿呢?张丽珠教授认为,试管婴儿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抵触,这项工作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部分。不育症给患者的家庭、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危害,为人治病(包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疾病)是医生的天职。张丽珠教授曾分析过6300封不育症患者的来信,信中他们诉说了自己的痛苦,说在别人面前感到很自卑,人家都有孩子,而他们没有。不是他们不想要,而是他们要不了。有的家庭面临夫妇感情破裂、婆媳关系不和的状况。病人求子的迫切心情,以及他们痛苦的处境,成为张丽珠教授对试管婴儿技术进行研究的动力。她认为,这是一个医生的责任。 张教授介绍说,试管婴儿技术不能与人工授精混为一谈。试管婴儿是在体外授精,卵子在体外经过培养,精液经过处理,结合成受精卵后,再将成形的胚胎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试管婴儿技术属于生殖胚胎学及生殖医学的范畴。生殖,是生命科学里一个重要的核心部分,可以发展到遗传工程。所以,北京大学医学部从1984年起就组织工程研究组,开展了试管婴儿的研究项目。张丽珠和同事们一次次重复着诱发超排卵、监测卵泡发育、及时取卵、精子获能、体外授精及培植、胚胎移植等实验步骤,直到临床妊娠成功。 1988年3月10日上午8点56分,在北医第三临床医院,张丽珠教授主持研究的中国首例试管婴儿成功生产,体重7斤8两,身长52厘米,哭声响亮,一啼彻九寰,女婴被取名“萌珠”,萌是萌芽,珠是感谢张丽珠。那一时刻,一名婴儿的啼哭声被记载到了中国的医学史中,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此,中国大陆有了“试管婴儿”。这表明中国现代医学完成了一次重大突破,中国的生殖医学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也是那一刻,作为小生命的缔造者,张丽珠教授的激动心情不亚于婴儿的母亲。 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的创始人,1986年,张丽珠在开展试管婴儿技术的应用研究时,困难重重。当时中国正在实行计划生育,许多人对他进行的这项研究持非常质疑的态度,甚至有人还说她这是和基本国策对着干,对此有两点支持着张丽珠坚持了下来,一是她查阅了相关政策,发现上面除了写着少生、优生外,还有一条是帮助不孕的病人怀孕。国家是有政策的。二是她看到了许多不孕夫妇恳切的盼望的目光,她认为帮助有生育苦难的夫妇要上孩子,会极大地提升家庭的幸福感。这就是造福社会,这就是造福人类。 永不言弃 当然,张丽珠也有技术上的自信,几十年从事妇产科临床病理的研究实践,张丽珠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1951年回国之前,她在英国已经是很有名气的妇科医生了,所以她回国时受到英国当局的百般阻挠。回国途中停留香港时,许多知名人士和亲朋好友劝她留在香港,她不为所动。直到1951年7月初,她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不过她的研究条件特别艰苦。1984年,张丽珠和她的团队开始研究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时的工作条件,现在看起来简直不敢想象,全院只有一根取卵针,针头钝了就送到钟表铺去磨一磨,没有保温箱,存放卵泡液的试管就放在保温杯中,没有培养液,就照着方子自己配。试管婴儿取卵时,工作人员要把盛有卵泡液的试管放在保温杯中,一路小跑穿过操场送到北医组织胚胎教研室。 不育症是世界医学难题,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达国家不孕症的患病率约为5%-8%,而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则高达30%,全世界的不孕不育患者人数约为8000万-1.1亿,而中国的统计数据是6%-10%,这就是“试管婴儿”技术的动力。 1987年5月,乡村女教师郑桂珍从甘肃来到北京,找到了张丽珠,她结婚20年一直没有生育,张丽珠一方面为她治疗盆腔疾病,一方面开始了试管婴儿技术的探索。试管婴儿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1978年7月,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剑桥诞生,我国台湾于1985年4月、香港于1986年12月各自有1例报道,但那都是外国专家带着全套设备过去做的。1987年6月24日,张丽珠为郑桂珍做开腹手术,吸取卵泡,技术处理,进行体外受精。6月26日,胚胎通过宫颈重新植入妇女子宫内,然后是精心护理。1988年3月10日,一名健康的女婴出生了。随后张丽珠又相继培养了我国首例赠卵试管婴儿,首例冷冻胚胎试管婴儿,首例代孕母亲试管婴儿等。各个环节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跻身于世界前列。 1998年3月,北医三院举办了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将历年出生的试管婴儿聚集一堂,为第一例试管婴儿庆祝10周岁生日。看到众多试管婴儿都在健康地成长,张丽珠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和喜悦。而在郑萌珠出生之前,张丽珠在这样的条件下以同样的方法做了12例试管婴儿培育的探索。失败是成功之母,张丽珠总结经验,凭着韧性,一步步地迈向成功。1988年3月18日,中国大陆首例配子输卵管内移植婴儿也在张丽珠带领的团队诞生;第二例试管婴儿于1988年5月27日诞生。这两项成果先后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继而,张丽珠于1989年底,研究创新了阴道B超下一根针取卵方法。这项手术创伤小、可重复进行,所以被列为“常规取卵法”。她带领团队进行试管婴儿周期1300多次,使临床妊娠率从早期的6.4%上升至32%,活婴率达到20%。中国在这一技术上从此迈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上世纪90年代初,张丽珠独辟蹊径使一位因染色体异常、自身卵细胞不可用而屡次怀孕失败的患者有了自己的孩子。由此,中国大陆首例赠卵试管婴儿于1992年6月12日出生了。时隔3年,中国大陆首例冻融胚胎移植成功。接受治疗的患者是一位患有先天性无卵巢无月经的妇女,其丈夫又患有无精症。这一技术面世后震惊了社会,由于好奇,媒体不断地要求会见患者,对这一举动,张丽珠表示出坚决的反对。因此有人猜测其中必有隐情。面对人们的误解和质疑,张丽珠指出:一些人不懂得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深刻含义——医生除了无私地为病人进行诊治外,还要尽量保障病人的隐私权。 张丽珠认为,不孕症患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目前这一群体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疾病剥夺了这些患者的生育能力,让他们无法实现做父母的愿望。试管婴儿技术的建立和发展,使得他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与她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老伴唐有祺教授认为:一个不关心别人困难的人,是很难做医生的。一个医生没有眼光和胆识,也很难有所成就。他评价张丽珠:“这一辈子走过来不容易,虽有风风雨雨,却也无怨无悔。” 忙碌奔波,无穷探索 1980年,张丽珠出席了联合国在挪威召开的“改变中国社会的创造性妇女”国际研讨会并做了大会发言。同年,她作为代表的一员,再次出席了联合国主办的第二届世界妇女大会。在非政府组织论坛中,张丽珠宣传了中国解放后计划生育和妇女保健的成就,也结交了不少国际朋友。1980年至1982年间,她多次参加国家妇女代表团,出访北欧、西欧、英国、北非、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她数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学术交流。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00多篇,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并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妇产科分册》、《妇产科临床经验教训101例》和《临床生殖内分泌与不育症》等著作。 在漫长的医学生涯中,张丽珠从没有停歇过。清晨她在门口等候医院的班车去上班,晚上6点乘坐班车回家。冬天下雪路不好走,她的研究生搀扶着她追赶班车。在她随身携带的背包里,装着论文、书稿以及专业期刊,她都是抽空阅读,找时间去完成。张丽珠整天忙忙碌碌,然而人们还是想方设法找到她看病;学生们经常从各地打来电话向她请教问题。那些堆在办公桌上的信件,她永远都回复不完。当时年逾八旬的张丽珠依然在为宣传、发展和提高中国的试管婴儿技术忙碌着。她说:“在事业道路上无穷的探索,让我感到了幸福和快乐。” 人们心中的“送子观音” 张丽珠说,不育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一个很主要的问题是输卵管不通。在正常情况下,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碰头,结合成胚胎,继而在子宫腔内种植,那叫做怀孕。如果输卵管不通,精子和卵子碰不上头,就谈不上怀孕了。所以,这种情况下要想怀孕需要做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让精子和卵子体外碰头,受精,形成胚胎,然后再把胚胎移植到子宫里去。这就是“试管婴儿”技术。对于不育症患者来说,这是一项能够使他们获得做父亲和母亲权利的技术。 随后,1992年6月,张丽珠培育出我国首例赠卵试管婴儿。1995年2月,培育出我国首例冻融胚胎试管婴儿。1996年9月,培育出我国首例代孕母亲试管婴儿。1998年,成功获得单精子卵浆内注射试管婴儿。 张丽珠的爱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有祺说,夫人有男人性格。“她小的时候在中学演戏,也是扮男的角色,另外她对家务事没有兴趣。”而张丽珠则自称“身材魁梧,所以总扮演男角”。她中学时善于打排球,是全国运动会冠军上海队的灵魂人物。 张丽珠80多岁的时候还在坐诊,她学会了PPT,还用电脑打字写书,收发电邮和搜索学术进展。直到90岁时,因长相年轻,她依然精神奕奕。回到家同先生聊天,依然风趣幽默,经常逗得唐有祺哈哈大笑。 一位同事说,张丽珠说话简洁明了,90多岁还是如此。谁回答问题不到点子上,她就不高兴。她查房时对同事严厉,并用简捷又无比犀利不留情面的语言批评人。直到年过九旬,张丽珠仍关心牵挂“试管婴儿”的医学研究。作为杰出的临床专家和医学教育家,她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把医者兼学者的责任及精神传于后辈。 2016年9月2日下午,这位中国首例试管婴儿缔造者去世,享年95岁。在张丽珠的告别仪式上,大屏幕滚动着她的照片,没有黑白色的,都是彩照。正如她一生的颜色。9月8日,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前来吊唁的人们缓缓走入告别厅,和张丽珠作最后的告别。礼堂内没有播放哀乐,而是她生前最喜欢的《梁祝》。 2019年,我国第一个试管婴儿,24岁的郑萌珠在她诞生的北医三院,又诞生了一个健康的孩子,生命,绵延不息……郑萌珠眼含热泪说,“如果张奶奶在天有灵的话,她老人家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如今,我国每年诞生的试管婴儿有20万。张丽珠为无数家庭带去希望,成为了人们心中真正的“送子观音”。 参考文献: [1]梁宾宾.“试管婴儿之母”——记中国著名妇产科医学专家张丽珠教授[J].国际人才交流,2009(08):36-38. [2]张德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J].中关村,2020(10):102-105. [3]吴凤清.1987年试管婴儿 现代医学的幸福指数[J].中国医院院长,2009(19):46-47. [4]陈丽娟.性别、国家与医学:张丽珠自述[J].今日科苑,2019(03):2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