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期许我们深度了解对话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何积丰。
说起何积丰院士经历也是丰富多彩:何积丰院士1943年8月生于上海市;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系,后在华东师范大学任助教、讲师,1986年晋升为教授,1980年至198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旧金山大学做访问学者;1983年至1998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任高级研究员;1998年起任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02年成为华东师范大学首批终身教授;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被授予上海市教育功臣;现任上海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华科智谷人工智能硏究院院长。曾任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何积丰出身于抗日战争的纷乱贫瘠时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大学毕业后最宝贵的十年,时光蹉跎建树颇微;人到中年却开启了海外求学之路,十五年面壁享誉国际;二十一世纪初学成回国,临危受命培养了一批最高素质的计算机人才;花甲之年,领先开启软件应用与人工智能的可信研究,终成大业受人尊敬。
何积丰相貌儒雅,虽然已年过七旬,身材消瘦却硬朗;思维发散又颇具启发性,经常妙语连珠;声音洪亮充满激情,谈起教育来他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又循循善诱的样子,耿直又真诚的个性跃然而出。
求学:十五年“面壁”磨一剑
20世纪70年代末,何积丰参与了学校自主研制第一台计算机的工作。1980年37岁的何积丰被派到美国旧金山大学进修。他认为:“国家从一万人里面选了几个人出来,我们得为国家争口气”。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使他在学业上丝毫不敢有任何松懈。成名之后,何积丰一再强调:“我没什么惊心动魄的传奇,取得一些进步的关键,其实长时间的积累是唯一方法,正如我的名字,‘积’与‘丰’。一个人的一生与旁人的看法无关,只对自己负责”。1984年何积丰又被公派到牛津大学从事计算机理论研究。这一次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大丰收”,学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期间,他两度获最高科研奖——英国先进科技女皇奖。英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98年度报告中赞誉“在过去十五年,何积丰是牛津大学程序研究领域取得成功的驱动力”。
治学:“为人师表”改变教育现状
2002年,何积丰结束了15年“面壁”的留学及研究生涯,受命组建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国家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
为了提升学生实干能力,何积丰率先提出软件人才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研团队建设,甚至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上课,以输出代替输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为了掌握学生心理,一届新生入学期间,何积丰都会亲自去学生寝室逐一走访并和这些青年学子交谈,尤其关切着家庭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何积丰表示, 自己这辈子最满意的就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也鼓励和期许下一代,可以选择他们喜欢的事情来做,也希望家长和社会对于他(她)们的兴趣给予包容和理解,而不是一味地和经济收入钩挂。
目前,学院已为社会培养软件工程高层次专业人才五千余名(其中博士几百人、硕士近千人),成为我国高校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名副其实的“领军团队”。
立业:从软件到人工智能,“软”“硬”通吃
何积丰1980年起从事程序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1986年和图灵奖获得者C.A.R.Hoare提出了“程序分解算子”,并将规范语言与程序语言看成是同一类数学对象。接着何积丰又提出了采用“关系代数”作为程序和软件规范的统一数学模型,使得关系代数可用来描写程序的分解和组合过程,直接支持软件的开发。在数据精化方面,给出了处理非确定性程序语言数据精化的完备方法。
2005年,62岁的何积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不负初心。
在长期理论研究、作出理论奠基后,何积丰越发强调“实用”,他指出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赋能技术,因此与传统的教学科目不同,人工智能重在方式上的培养。
年过七旬,何积丰毅然开始挑战更加超前的人工智能领域,并理性又远见地提出人工智能的边界问题。作为一个一辈子做理工研究的人,他不是一味鼓吹技术的价值,而是在不断思考着人的情感和道德的归属。
时代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代?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这不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而是偶然之中的必然。
《孟子·离娄下》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家国情深。出走半生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说的就是何积丰这样的人!(文章转载自“励志百人百科”、作者杨娇,经过何院士本人审核,图片来源于 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