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新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的小时候 |
来源:国防电子信息 发布时间:2023-08-04 浏览:4542次 |
王大珩,新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研制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学生时代的王大珩
王大珩曾就读的北京孔德学校 故事一:出生在日本,刚满半岁随父母回国 1915年2月26日,在东京国家天文台附近的一所和式住宅里,传出响亮的婴儿啼哭声,38岁得子的父亲王应伟激动不已,面朝祖国方向叩拜“禀告”祖先。这位清末秀才被甲午战争惊醒了科举梦,师夷长技以制夷,来到日本留学,以期学成科技报国。当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父亲迫不及待携妻抱着刚满半岁的王大珩回国了。 大珩的父母是典型的严父慈母。不过,大珩觉得父亲的严厉太过了,与父亲很是生分。每次写大字,他特别害怕父亲站在背后,如果拿毛笔的姿势不正或哪个字没写好,父亲的巴掌就会及时劈下来,常常打得笔飞墨溅。父亲指点功课时,凡是讲过一遍的就不允许不记得,凡是觉得简单的就不允许听不懂。 父亲对自己的一群孩子没一个看得上眼,是母亲周秀清首先发现大珩的灵气。母亲毕业于苏州兰陵女学,知书达理,弹得一手好风琴。她闲暇时随便教大珩几个字,儿子竟过目不忘,没多久就学会了上千个汉字和简单的算术。父亲起初不信,当面考问后扔下三个字:上学去! 刚满5岁的大珩瘦瘦小小,看上去只有4岁。可北京孔德小学校方经过面试,当即决定让大珩直升二年级。因为个头矮小,大珩每次上台在黑板做题目,要踩在板凳上,才够得着。 故事二:从水碗中弯曲的筷子,初识“光学” 整天板着脸、厚厚的镜片里反射出冷光的父亲,也有让大珩愿意接近的时候,那就是父亲会给他讲些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方面的事。 有一次,父亲要大珩端来一碗水,拿来一根筷子。父亲将这根筷子插入水中让大珩看,问这根筷子是直的还是弯的?大珩仔仔细细地看了后说是弯的。随后,父亲将筷子从水碗里抽出来再给大珩看,问是直的还是弯的?小小年纪的大珩傻了,难道是我看错了吗?刚才筷子明明是弯的,怎么这会儿是直的呢? 大珩正担心父亲的巴掌会扇过来时,父亲又将筷子插入水碗,筷子又是弯的了,大珩彻底呆住了。父亲一字一顿告诉他,这叫折射,是一种光学现象。 父亲走后,大珩拿着这根筷子在水碗里进进出出地试了老半天, 直的、弯的、弯的、直的,这也太神奇了吧?这是大珩此生第一次见到的光学现象,这种叫折射的东西,竟然能把筷子弄弯。大珩从此记住了“光学”这个名词。而颇有意味的是,王大珩的一辈子与光学事业紧密相连,他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 故事三:名校名人多,原来与钱三强是发小 王大珩上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名校。小学就读北京孔德学校,校名取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的姓,由蔡元培、李石曾和北大教授沈尹默、马幼渔、马叔平等创办,注重科学精神培养。 王大珩初中上的是北京汇文中学,这是中国最早的教会中学。蔡元培题写校训“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大珩初中毕业时,算学和科学两科考了全校第一名。 因父亲调到青岛天文台工作,王大珩高中就读青岛礼贤中学,教师中多有外籍人士和留学归国人员。大珩最喜欢教物理的瑞士先生,课堂上常做有趣的物理实验,由此他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养成了动手做实验的习惯。 令人惊奇的是17岁那年,高中毕业的王大珩一口气考上了三所大学:南开大学、青岛大学和清华大学。他选择了清华大学,就读物理系。 王大珩的同学中出了很多名人。在孔德读小学时,他与启功同过桌,共坐一条板凳。最有趣的是,也是在孔德小学班上,后排有位高个子同学名字叫钱秉穹,前排小个子同学王大珩,因为珩(heng)字生僻,被刚识文断字的同学称呼为“王大行”。那时的钱秉穹与“王大行”之间没什么交往。后来钱秉穹同学为自我勉励,更名为钱三强。而直到在清华园读到大三,王大珩与钱三强成为最要好的同学,才知道两人竟然是发小。 阅读链接:“两弹一星”元勋 “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后来“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