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人物

杨嘉墀:永不落幕的功勋科学家丨“两弹一星”元勋的小时候

来源:国防科技大学“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发布时间:2023-05-22  浏览:5081

杨嘉墀,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领导并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控制和测量分系统的研制。领导完成了"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

1932年杨嘉墀在上海中学初中照

1937年杨嘉墀在上海中学毕业照

故事一:父母眼里的“小淘气”

1919年9月9日,杨嘉墀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震泽镇的一个丝业世家。小时候的嘉墀,在父母眼里是一个“小淘气”。四岁生日那天,在上海工作的父亲杨澄蔚,没有给他带来新衣服,而是送给他一个小望远镜。小嘉墀喜出望外,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看。到了晚上,他爬到窗台上,拿着望远镜对着天空寻找着什么,原来他在找“牛郎织女”,因为母亲给他讲过鹊桥相会的故事。

小嘉墀的淘气体现在“搞破坏”上。一次,他把父亲带回来的时钟拆开,想看看它的肚子里都装了些啥。他还把门上的铜锁拆开,结果被发现后,想装上却没能装上。所以,后来有好长一段时间,家里的钟表之类的东西,都被母亲藏起来了,生怕被他拆开弄坏。

有一次,父母亲带他去上海,快到站时,发现他不在座位上,四处寻找也没找到。母亲急坏了,最后在火车头附近的司机那里,才找到他。后来小嘉墀每次来往上海,还是喜欢到火车头旁边去看、去琢磨。也许,后来报考交通大学的种子就是这时埋下的。

故事二:渴望上学的“跟屁虫”

当大哥杨嘉屏背着书包上学时,小嘉墀十分地羡慕,恨不得自己快快长大。只要看到大哥放学回家,他就像 “跟屁虫”,摸着哥哥书包,跟着一起回家。回家后,拿着哥哥的书看,还特别喜欢听与学校有关的故事。

待哥哥做完作业,两兄弟围着桌子,拿出书来玩“对对字”的游戏。兄弟俩各人翻到一页书,数同一个字排印成对的有多少,对数多的就算赢了。这种游戏给小嘉墀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对过的字,他不认识的,就找母亲和哥哥来教。所以,学龄前的小嘉墀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

1924年秋天,刚满五岁的小嘉墀,就背着书包,进入了丝业小学读书。这所学校是杨氏家族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产物,由堂伯父杨澄中创办。小嘉墀在这里除了学习语文算术等学科知识外,还接受到了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熏陶。

故事三:后来居上的“逆袭者”

1932年,因为家乡丝业前景暗淡,杨嘉墀的父母放弃家业,举家迁往上海。小嘉墀也告别家乡的震属中学,考入上海中学初中部。

因为是插班生,开始时不会说上海话,与同学接触就少。老师讲课除了课本内容,还要补充许多新知识,要求同学们速记,并需查阅参考资料进行分析思考。种种的不适应,让嘉墀的成绩一度处于低谷。然而,他不甘示弱,奋起直追,终于后来居上,初中毕业获得学校嘉奖。

升高中时,嘉墀再次遇到不顺。上海中学“初升高”原来是有保送传统的。然而,当时江苏省教育厅出的新规不予承认。参加考试的嘉墀各科成绩均为优等,但省里复查国文试卷时,认为他的试卷思想激进,对评分提出了异议。

结果杨嘉墀就读的是高中部工科班。工科主任按照就业学校方式安排教学,让学生半天上课,半天劳动实习。杨嘉墀学过钳工、铸工、锻工。有一次甩12磅重的大榔头时,他用力过猛,腰背扭伤,加重了脊椎侧弯。

后来学校对工科班的教学与师资进行了调整,嘉墀也开启了他的“报复式”刻苦学习。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成为上海中学工科班应届毕业生被交通大学录取的第一人。

阅读链接:“两弹一星”元勋

“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后来“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